+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湿地公园之旅

人像求点评haida滤镜米拍首发

2020-07-29

文 葛勇


回到阿克苏已经很晚了,我们俩在宾馆前的一个水果店里买了些冰糖心苹果聊以作为晚餐。之后,就各自回屋睡了。

次晨,我们起的都有些晚了。于是查了一下景点后,决定去较近的湿地公园和市内的景点如多浪河公园等地去看一看。

阿克苏湿地公园原名多浪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经国家农业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占地面积一千多公顷,阿克苏市先后投资近10亿元,历时近两年建成,公园在保有原来湿地基本风貌的基础上,辟出小径、补植苗木,建成23个湖泊、5个观景台,以及2个沉淀池。公园里有怪柳、甘草、梭梭、芦苇、刺槐、新疆杨等植物,还栖息着金雕、白鹭、天鹅、野鸭子、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珍贵野生动物。



湿地公园距离我们住的宾馆不远,按照导航一路行驶过去,也就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由于是冬天,公园里的游客不多。从大门口进去,在一丛马兰花掩映下,一块巨岩镌刻着习总书记的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着两端小径往前走,两侧都是湖。

阿克苏国家湿地公园2018年5月正式开门迎客,已经成为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我们在湖边用望远镜看了一会儿水鸟,发现在这里越冬或者迁徙途经这里的水鸟还真不少。



据说,湿地公园已发现的鸟类种类有70余种,包括白鹭、苍鹭等国家保护鸟类。在湖中央还有几个木质的亭子,据说是为满足游客近距离观鸟的需求,建设的观鸟亭。

公园内有观光车和观光自行车,我们沿着小径走了一会儿,经过时,安妮发现两人骑行的自行车很新鲜,于是我们租了辆自行车,开始沿着公园四处逛游起来。现在是冬天,草木枯黄,但景色却别具风味。可能距离阿克苏近吧,公园里也不时有游客出现。

我们一边骑行着,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

“你很喜欢骑行?”我问道。

她点了点头:“跟你喜欢摩旅一样,骑行时,你可以感受到山间的风和草木的芬芳,可以随时停下来,可以感受到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不像自驾,只能沿着道路走,和风景之间也隔着车玻璃…。”

“可长途骑行还是很需要体力的,你一个女孩子能够承受吗?”我随口继续问道。

“可以先去近一些的呗,慢慢过渡到远一些的…”安妮也随口回答道。



我从背后瞅了一眼她挺拔匀称的身材和修长的双腿,忍不住说道:“其实骑行也是很有好处的,毕竟对你维持身材很有用…。”

她看了我一眼:“维持身材主要还是要靠节制饮食。骑行还是因为我喜欢旅行呗,我小时候长得快,十一、二岁左右身高就一米六几了。因为腿长,学自行车很容易。学会了,就在小县城里四处骑行,才发现了那个小小县城居然也有很多美景,比如百年古树、古城墙、九眼泉等等,再往后呢,就喜欢上了骑行。因为自行车可以带我去很多地方,可以饱览形形色色的美景。”

一边说着,她在前面一边掌控着方向想要拐过一个急弯,却猝不及防地被迎面而来的几个行人吓了一跳,一个急刹车,险些跌倒。幸亏我反应快,用左脚撑住了水泥地,自行车才没有倒下来。她转过头来,扎成马尾的乌黑长发发梢几乎拂过我的面颊。于是,又嗅到了她发端淡淡的清香,也就是她之前所说的其实是洗发水味道的香味。不过,与上次不同的是,这回的香味是水蜜桃的…。

她冲我笑了笑:“哥,没想到你反应还挺快的。”

我点了点头,也笑道:“哥可是自驾出身,最擅长的就是急刹车了…”

我们骑着双人自行车环湖一圈后,随意拍了一些照片。湖边的芦苇很多,冬季虽然枯黄了,在其中拍出的照片应该也很仙。于是,我们在一处便于拍摄的芦苇丛旁停了下来,拍摄了一组安妮在芦苇丛中的照片后,就打算离开了。



从湿地公园出来,还不到中午2点。在停车场对面的一家餐厅随便吃了点儿东西。看看时间还早,原本打算赶往库车去住宿。但上次在库车因为预订房间太晚而只剩一间房的经历,大概安妮还记忆犹新,因此,她建议我还是次晨早点出发返程算了,如果两个人轮流开,傍晚时分应该可以赶到乌鲁木齐。

于是,查阅了一下百度后,最终我们决定再去附近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去看看,之后,次日就打算结束这次的阿克苏之旅了。

从湿地公园出来后,沿途还经过了多浪河公园,就停车后带着安妮粗略看了看。

多浪河,源头为阿克苏河,从阿克苏河的南部溢出,最终流入塔里木河,是流经阿克苏市最大的一支河流,从曾经的乱石滩、排污河,到现在的多浪河一期、二期、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多浪河三期凤泉河景区,这条河流的改造还是很成功的。并且,随着多浪河景区的建设,沿河两岸的市容市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还有柯柯牙绿化林建设的成就,看来,阿克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还是卓有成就的。



从多浪河公园出来后,我们跟着导航,一路赶往阿瓦提刀郎部落。两地其实没多远,车程也就一个小时左右。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蒙古宗王为了争夺继承权,引起了长期的军事纷争。

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汗国)分裂为许多互不统属的小王国和“地面”,相互征战。为了躲避战乱,人们纷纷外逃。其时的蒙古贵族是封建农奴主,他们大量掠夺贫民为奴,在自己的部落、庄园里从事劳动,充实自己的军队,刀郎人就产生于这些难民和奴隶。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他们不堪忍受欺侮,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就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迂徙流浪生活,于是就有了“刀郎”的称谓。

刀郎人长期生活在叶尔羌河中下游平原的胡杨林、戈壁荒漠中,以游猎和简单的种植为生。在闭塞的环境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后来走出胡杨林,从事农耕,与维吾尔人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刀郎人,既有维吾尔人的一般人文特征,又有独特的“刀郎”特征。这种特征最典型的就是音乐舞蹈“刀郎木卡姆”。

刀郎舞又称“刀郎赛乃姆”,主要表现刀郎人狩猎的过程。先是悠扬的散板,歌手引吭高歌,并伴有“哎呀呀”的伴词,这是呼唤人们准备打猎。“奇克特曼”阶段的舞者双手左右摆动、左右半转,是表现猎人将浓密的灌木拨向两边寻找猎物。男女成对舞蹈中女舞者时而高举手,时而又高举左手,是为男猎手举着火把照明的动作。第二阶段“赛乃姆"中,舞蹈动作随鼓声变快转向激烈,两人忽而臂膀紧靠,忽而旋风似的散开,随即迅速回身,退步伫立,双手拉开似弯弓欲射,这是发现猎物冲上去展开搏斗的舞姿。狩猎胜利,舞蹈的气氛热烈而欢快,所有舞者单独地时而向右、时而向左旋转,这个阶段被称为“色里热玛”。舞蹈中表现的狩猎活动是由男女配合共同完成的,表现了男女共同劳动中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比男耕女织的农耕民族的夫妻关系亲昵许多,也表现出了刀郎人男女共同维系生存的紧密性和深厚的、默契的情爱。



在刀郎木卡姆的民歌中,爱情往往是主要内容。如常闻的《旅人歌》中就有这样的唱词:你穿着雪白的裙子,镶着鲜红的花边,等待着心上的人儿,呆呆地坐着望眼欲穿。你穿着美丽的丝裙,手捧鲜花在门外留恋,热恋着心上的情郎,却掉进了灾难里面。你是多么好的姑娘啊,就像含苞的花蕾一般;我想送一束花给你,又怕双手打颤!

到达刀郎部落景区大概下午五点左右,我们粗略浏览了景区内的刀郎文化博物馆和胡杨展馆,就匆匆返程了。

刀郎文化博物馆中展出了在刀郎地区收集到的部分古老器物、钱币、文牍、书籍,刀郎人古时劳作生活的塑像、古老的居室、用具、物品等,使我们似乎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了古老的时代,面对昔日刀郎人的生活场景。



刀郎部落生长着一种有6500万年历史的古老树种---胡杨,刀郎语叫“托乎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树也是存活最好的“第三纪活化石”,又名异叶杨,其树叶有三种形态,属高大乔木,树高可达30米。

胡杨有着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人们又叫它“沙漠英雄树”。并称谓“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居于塔里木河流域一带的胡杨林。造型奇特,铁干虬树,龙盘虎踞,无论是朝霞印染,还是身披夕阳,都壮美如画。刀郎人就像这胡杨一样,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也让人解读到丝绸之路古老文明的生机与希望。

胡杨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等二十多个国家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胡杨在我国乃至世界是分布最多的地区。据统计全世界的胡杨90%在中国,中国胡杨90%在新疆,主要分布于塔里木河流域中下游两岸,其中不少已成为自然保护区。成片胡杨林的存在,对改善当地气候、阻挡风沙侵袭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攀上了屹立在胡杨树中的25米高的观光塔,在这里看了看原始胡杨树的全貌,冬季的胡杨林,有些萧瑟,但是也别具韵味。

从刀郎部落出来后,看看时间还不到七点半,匆匆赶回阿克苏后,随便在宾馆附近吃了点东西,买了些路上所需的水果、零食什么的。

按照安妮的打算,明早八点出发的话,我们次日清晨七点就得起床,因此,不到十点,我们就各自回屋早早休息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