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风,桥梁,历史遗迹的集合---涪陵
2021-05-20
江风,桥梁,历史遗迹的集合---涪陵
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是距离重庆主城区东北方向约110公里的一座城市。在重庆如老鹰般的地图板块上,涪陵位于中部,伴随着乌江,长江的交汇,占据着三峡库区的腹地。宋人宋瀚在《题涪陵郡》中对此地称赞道“文风齐两蜀,仙迹接三都”,涪陵借天然地理条件,成为成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的最大物资集散场所,这使得涪陵成为了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和成渝双城经济区的东部中心城市。
图1,一艘运送货物的船在日暮时分伴着阳光行驶在乌江上,远处是涪陵新城
1. 涪陵的城市景观和气候
涪陵整体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包乌江东西,在西北-东南方向走线上呈马鞍状,因此是两边高中间低的地貌布局,其间的山谷因地形变化形成裂谷。站在乌江江畔的涪清路观望江对岸的涪陵老城区,可以看到涪陵傍丘而建的城市景观。
208米的超高层双子塔楼-涪陵泽胜中央广场双子塔楼,是江南片区的最高地标建筑,就静静的坐落在涪陵城区的核心区域,当天气晴朗时,则可清晰看到双子塔外表那设计精美的玻璃构型。
图2,位于涪陵核心区域的双子塔,外观精美,高约208米,阳光下其外观非常闪亮
在乌江二桥滨江路段区域,则可看到以城市性,滨水性和文化传播特性为主要设计理念设计的涪陵大剧院,其外形宛如一本厚重的简书,又像开幕的幕布,顶上用橙色的形如花瓣一样的设计点缀,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
图3,涪陵大剧院外观以白蓝橙三色为主,形如简书,顶棚附上如花瓣的点缀设计
涪陵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大,又因为地处乌江,长江交汇,气候湿润,水汽繁重,江畔附近总会出现雾气,但涪陵一年间却并不缺乏光照。在太阳出来时,人们可以行走在江畔晒晒太阳,体验清澈乌江的碧波荡漾,看着来来往往的运输轮船在蔚蓝色的乌江里航行,驶入远处的淡蓝色雾中,这一切,似是一幅自然和城市交织的美丽画卷。
图4,一艘载客游船在晴天行驶在蔚蓝色的乌江上,向石板沟长江大桥下的码头迈进
2. 涪陵的桥梁
涪陵依山傍水的条件,使得一座座精妙设计的桥梁横跨在了长江和乌江上,连接着新老城区。这些桥在为江两岸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象征着涪陵过去和未来的沟通与联合。
涪陵长江大桥
涪陵长江大桥是于1994年修建的位于涪陵区的国道319跨越长江江面的第一座特大型长江大桥,连接着涪陵区的长江北部黄旗和涪陵市区的天子殿,全长631米,桥面宽18米,4个车道,可以算是连接涪陵市区和其他区域物流运输,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该桥梁为了承载行车,将三角形承力结构和斜拉索结构设计在内,加固了桥体本身的稳定性。从涪陵市区易家坝站坐公交106路,到天子殿下车,下车后往前走约100米,即可看到上桥匝道,桥口有建桥时时任国务院总理**题写的桥名。桥上两边均设置人行横道,方便人们散步和观赏长江景色,在人行横道外侧有一个宽约一米的平台,对人们起保护作用。涪陵长江大桥并非建成后一直是一个样子,现在这两块与涪陵长江大桥桥身一样长的平台,按照合理间隔设置了亮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桥亮起橙色的光芒,给深蓝色的夜晚形成点缀,美丽却不刺眼。桥头南区因坡陡且路窄,为了符合地势的行走,涪陵长江大桥于2012年改造了南区,设计方案是多层螺旋的上下结构,从高处俯瞰,如同盘踞的巨龙,同时,这些螺旋结构内也安装了护眼的橙色灯光,当夜幕降临时灯光亮起,与桥身共同配合组成滨江胜景。
图5,涪陵长江大桥入口处,长江大桥呈三角形斜拉式桥梁结构。
图6,位于涪陵长江大桥盘旋结构上的两辆涪陵出租车
图7,涪陵长江大桥螺旋结构和滨江路上的行人机动车构成立体交通图象
图8,9涪陵长江大桥全景,在夜幕降临时可以长江大桥桥结构上的灯光亮起
图10-12.涪陵长江大桥是交通要道,深夜时分桥上仍有刚下班的人们开车通行,长江江水的波纹已经融入黑夜,如同点点星光
涪陵乌江二桥
涪陵乌江二桥则坐落于乌江江畔,连接着涪陵东部开发区和涪陵老城区,东起涪清路,西至乌江江畔滨江路立交。整座桥由主桥,两岸引桥,两座塔桥,斜拉索,螺旋匝道和引道组成。沿着滨江路上行,可以明显感觉行走在桥上的螺旋区域和直行通道区域存在起伏,这是因为两座塔桥使用的高地塔造成了一定的倾角,利用起伏来解决相应的地形问题,同时,该桥的内部设计精细,结构优化,对乌江江畔的江水冲刷,淤泥多的复杂水文条件进行利用,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桥体的稳固,轻盈和美观,降低施工难度和成本,也为涪陵后续的预防洪水和桥体继续施工提供客观条件。从易家坝朝着公园路走,沿着道路左方的人行横道走上大桥,初期会有轻微的上坡之感,走到桥中间观望时,却又感觉自己深处低位,离滨江路近了几分,轻度起伏的设计既让人得到舒适的行走体验,又缓冲了车流的速度。慢慢返回到桥的入口,走左边的匝道进入桥的螺旋设计区域,螺旋区域一共四层,行走其间,并不觉得两侧设计又如何变化,只是走了一个又一个轮回之后的轻度晕眩感和越来越靠近的滨江路和桥底的绿植,提醒着高度的变化。这种螺旋的设计,在乌江二桥桥身上观看和体验是最为明显,层次分明,来往的车辆被道路的柱子和螺旋层次分割成不同部分,每个角度都有其独特视野,每个部分在其间稳稳的运行,就像是精密的制造工序一般。行走在期间,不同方向观看体验有所差异,可谓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图13-16.站在乌江二桥主干道上望向乌江二桥内的螺旋通道,不同角度可以获得不同视野,其间,最亮眼的车辆是涪陵特色的橙色和绿色出租车。
3. 涪陵的历史底蕴
一说起涪陵,我们会想到涪陵榨菜,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涪陵武陵山和涪陵的816地下核工程。在涪陵这块丘陵土地间,特殊的土壤环境,复杂的山体地形和优越的水质条件,孕育了这些宝贵的财富。涪陵也是榨菜原料青菜头的高产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榨菜之乡,涪陵榨菜属于“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唯一一处以刻下石头鱼为水位标志观测并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点,目前已申报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武陵山则更不必说,三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包含了险峻狭窄的峡谷,直立的岩石和丰富的植被环境。这三处都是涪陵所在地理位置的天然馈赠,经过时间沉淀和不断探索发现的历史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使得涪陵人大多具有坚韧的精神特点。而816地下核工程,完全由人类开采制造,其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在于其背后蕴含着的浓厚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816地下核工程是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位于涪陵区白涛镇的深山中,被称作“世界第一人工洞体”。自1967年起,为了加快我国核工业和军事产业的发展,建设战略后方,一批神秘的工程兵部队来到涪陵深山,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密,聚集在这里的近六万人与其家属几乎断绝了联系,地点需要保密,做的事情需要保密,他们前仆后继对山体内部进行改造,最终构成此地。1984年,由于国际形势变化,此地被封闭,未投入正式生产,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此地进行解密,也就成为了游客眼中的旅游项目和历史教育点位。因为信息的保密性和封闭性,我们无从知晓这个核工业军事基地如何建成,也无从知晓那六万人的故事,只能够通过核工程博物馆内的工程建设和残存的老照片和信物以及仓库实体结构的解密,来隐约猜测到在历史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个为了祖国军事建设不得不脱离家人,却又坚持为祖国付出的动人却悲壮的故事。这对于所有来到这里的人而言,除了对洞体内精细结构的赞叹感受,也提醒我们对过去这些人的奉献做出缅怀,因此,816工程的历史底蕴,让其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旅游加国防教育工程复合功能的场所。
图17-20,涪陵816核工程已开放的内部景观,展示了当年那批无名建设者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4. 结语
宋人冯时行写道:亦闻爽垲地,山水皆秀发。旷荡敞遐眺,葱蒨罗翠樾。在涪陵这块土地上,涪陵人记忆的内容里应当是充满着对未知山谷的探索,对丘陵地形的运用和对乌江长江的掌控,这些历史过程也随着活动结果的呈现和书籍,网络的记录流传了下来。在涪陵的桥梁建设完成后,无论人们是对涪陵老城区的改建,还是乌江长江两岸新城区的规划设计,都让涪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标志性的现代建筑物,如万达广场,泽胜双子塔,大剧院,等等,但在建设新老城区,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涪陵桥下和滨江的绿植都没有破坏,乌江内的水依然保持蔚蓝色和干净,这都是涪陵建设文明城市的推进过程的成功体现。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上蕴含着的坚韧,奉献和探索的精神品质不会随着时间默默淡化,而是会顺着新老涪陵人直接的交流,新老涪陵人对这块江风,桥梁,历史感的复合土地的探索旅程,永远的以接力形式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