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匠心非遗|狗不理包子

有米计划

2025-09-19

在海河之滨的天津卫,一笼笼冒着热气的包子正在诉说着百年技艺的传承。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这项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的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薄皮大馅十八褶"的绝技成为中国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2011年,这项充满匠心的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加油小雯w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系用水馅半发面制作,状若凝脂,形似菊花,口感鲜香不腻,在大江南北独树一帜。它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

图@绿腰怪

和面时水温要根据季节来变化,一般情况下用温水,采用“一拱肥”的方法。揉好后放一会儿,发酵后即用。死面起“骨头”作用,发面起“肉”的作用,这种面的优点是不透油,有咬劲,面皮光泽度好,软硬兼备。擀皮时要求达到薄厚均匀、圆,大小适当。每个包子装馅3钱左右,捏包时要求褶花均匀、整齐、美观,形似白菊待放。关键的环节是上灶,掌握火候要恰到好处。

图@别感性

清咸丰八年(1858年),高贵友在天津侯家后创立"德聚号",因其小名"狗子"和"忙起来不理人"的个性,得名"狗不理"。其包子以"水馅"工艺独树一帜,馅料中打入高汤,蒸熟后汤汁饱满、鲜而不腻。老艺人凭借手感控制面皮厚度,依靠经验调配馅料比例,这些技艺都是百年传承的宝贵财富。

图@别感性

一百五十余年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以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价值,不仅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还获得了“国际名品中华美食奖”,并在国内外烹饪大赛中屡获殊荣。当蒸汽升腾的那一刻,我们品尝的不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段活色生香的文化记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