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扫码和TA交流

借新作品聊聊关于AI修图那些事

米拍成长对话摄影师图文故事线下活动米拍十周年米拍高校影像年香港高校摄影联盟

2025-08-14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对于后期以及AI对摄影有了新的一些认识以及想法。我想用一些我自己的浅显的资历并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分享本人的看法,本文仅为本人观点,如观点不同请勿攻击。

首先,我先给展示下新作品:

这是本人8月初在川西拍摄的一张航拍照片,起初我并未将这张照片当回事。最近小红书开始流行ai修图,于是,我尝试将原本搁置的照片重新进行调整。我打开了我的AI工具,将原始图片输入ai后。我对他输入了下面的指令:

这是一张我拍摄的航拍照片,我现在需要你更具这个航拍照片,以这个为基础,帮我修图,我需要一个暗调迷雾风格


于是AI给我输出了这样子的一张图片:

在我惊叹于AI效果的同时,我也诞生了一个疑问,即,这张照片的作者是谁?或者,这张作品真的是我的吗?

我对ai的效果进行了模仿

该过程本质上属于对 AI 生成图像的跟随性模仿,唯一的操作仅为基于个人对山峰形态的主观不满而进行的局部微调。这种操作模式直接引发了操作者对自身创作角色的自我怀疑:从创作属性来看,操作者难以被界定为真正的原创者,其角色更倾向于 “指挥者” 与 “剽窃者” 的混合体 —— 作为 “指挥者”,操作者对 AI 输出结果施加了局部调整的指令;作为 “剽窃者”,操作者的创作核心依赖于 AI 生成的基础图像,而非独立构建的原创内容。这种角色认知的模糊性,对操作者在多年摄影生涯中所确立的 “原创至上” 核心信念,形成了根本性的冲击。

为打破这一困境,操作者尝试通过调整图像的光影结构,以增强画面的立体层次。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调整反而破坏了 AI 生成图像原本具备的氛围协调性。在此过程中,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困惑得以显现:在 AI 修图的交互流程中,究竟是操作者通过指令引导 AI 的修图方向,还是 AI 生成的初始图像通过其自带的视觉逻辑与氛围属性,在无形中影响并左右操作者的判断与调整决策,二者的主导关系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这段时间,明基有一个“调色武林”的调色大赛。我好奇去报了名。但拿到比赛的图后我思索了一段时间。于是我打开AI,将比赛的图片输入进去,并同时输入了下面这个指令:

我参与一个后期比赛 将要在这张图的基础上进行后期,我目前已经有了些思路 我会给你一些我的思路 你需要更具我的思路基于这张照片进行生成 1、调整合适曝光,2、将色调偏向于高饱和橙色 参考电影沙丘风格 天空压暗 3、整体呈现低调


AI给我输出了这样的一个图片


这确实是这张图片我心目中的样子,于是我进行了调整:

与AI不同的是,我在高光部分的处理是偏红,阴影部分会偏向绿色,我认为这更加符合“沙漠”“荒漠化

”两个词对于我的印象。

在第二个例子里面,我似乎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在第一个图中,我起到的传统电影工业中“摄影师”“调色师”的工作,而在第二张图片中,我则是一个“导演”。

在 AI 修图的实践过程中,操作者的角色存在显著差异。在初始操作阶段,操作者承担传统电影工业中 “摄影师”“调色师” 的职能,工作聚焦于像素层面的精细处理,包括调整曝光参数、校准画面色温等,这些操作直接对应现实中的相机物理参数调节或暗房工艺流程,本质上是借助数字工具复刻传统工艺细节。此时 AI 仅作为高效辅助工具,将传统的物理操作转化为代码运算,未脱离 “执行具体技术动作” 的框架,操作者的核心任务仍围绕技术执行展开。

当角色转变为 “导演” 后,创作维度发生根本性扩展。操作者不再局限于单一参数的微调,而是向 AI 传递完整的场景需求描述,如特定氛围的场景构建、关键元素的呈现等。此时 AI 需突破单纯的技术执行层面,理解 “氛围营造” 与 “叙事表达” 的核心需求,调动数据库中存储的光影规律、物体形态、物理质感等多元信息,所有技术环节均服务于统一的故事内核。这种角色转变直接模糊了传统创作流程中的 “边界感”。在传统创作体系中,摄影师负责 “如何实现拍摄” 的技术执行,导演决定 “拍摄什么内容” 的创意决策,两者分工明确,技术执行与创意决策的界限清晰。而 AI 修图使这两个环节深度交织,传统的创作权力结构被重塑。这种角色融合带来创作自由度提升的同时,也引发核心疑问:当技术可替代大部分基础执行工作时,“创作” 的核心应界定为对细节的把控,还是对整体叙事的构想?

随着 AI 与创作结合的深化,原创的界限同样被模糊。AI 的核心能力之一,是通过算法整合海量创作者的风格、经验与审美,涵盖复古胶片的色调逻辑、新中式的构图法则、科幻电影的光影语言乃至小众艺术流派的表达手法。这意味着,当操作者以 “导演” 身份提出需求时,AI 不仅能呈现操作者预设的画面效果,更能衍生出基于海量风格整合的多元可能性。例如针对 “深夜咖啡馆” 这一需求,AI 可输出多种风格化呈现,这些呈现均源于对现有创作风格的整合与重组,传统后期创作中 “独家手法”“专属风格” 所形成的原创壁垒,在此过程中被打破。

在传统后期创作中,原创性的体现往往依赖于独特的调色参数、难以复制的合成技巧或对工具的极致掌控;而 AI 修图大幅削弱了技术层面 “独创性” 的价值,倒逼创作者将思考重心转向 “表达的思想”。以城市夜景图调整为例,AI 可提供数十种色调方案,但选择冷色调或暖色调、突出特定元素以传递 “孤独的都市人” 或 “繁华中的温暖角落” 等情绪,其核心在于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在人物背景生成中,AI 能提供多种场景选项,但最终选择草原、沙漠或星空,取决于创作者希望通过画面讲述 “追寻自由” 或 “回望故乡” 等故事主题。后期创作的每一步操作,不再以彰显 “技术上的与众不同” 为目标,而是为了让画面更精准地承载创作者的思想,使所有细节服务于 “传递特定感受” 的核心目标。

对 AI 修图的认知,经历了从 “无灵魂工具” 到 “思想落地载体” 的转变。初期认知中,AI 修图被视为按算法拼接元素、复刻风格的模板化工具,缺乏创作者注入的情感与思考。但对比传统创作场景可见,传统片场中摄影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 “技术执行” 范畴:按照导演指令完成布光角度、相机参数调整、构图执行等操作,核心任务是 “实现导演想法”,而非主动思考 “画面的叙事意义”。从 “服务于核心想法落地” 的角色定位来看,传统场景中的技术执行者与被诟病 “无灵魂” 的 AI,存在微妙的相似性。

本质而言,AI 修图对摄影与后期创作的价值,在于以高效方式呈现创作者的想法。它省去了手动调整多层图层、反复试错调色的时间成本,同时突破了因技术局限无法实现预设场景的壁垒。例如,当需要呈现 “暴雨后初晴的逆光光晕” 时,创作者无需研究复杂的滤镜叠加技巧,只需向 AI 清晰传递需求,即可快速获得多种方案。但必须明确的是,这些 AI 输出的方案仅属于 “素材” 范畴,而非最终 “成品”。对光晕强度的选择、地面水洼反光的保留与否、人物表情与场景氛围的匹配度判断,这些关键决策仍需创作者依据叙事表达需求做出判断。

创作的核心思考,始终围绕 “故事表达” 展开。以 “故乡变迁” 主题拍摄为例,AI 可生成老房子的复古色调与新城区的现代光影,但通过画面中老门框与远处高楼的对比、老人手部动作与斑驳墙皮的互动,传递 “怀旧与新生的碰撞” 这一核心思想,其决策权完全掌握在创作者手中。AI 修图能够赋予画面 “美感”,但只有创作者能赋予画面 “意义”。这种 “意义赋予” 能力,是创作真正的灵魂,也是 AI 在当前技术逻辑下永远无法替代的核心。


-THE END-